学校主页 | 部门主页
图片
广西医科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 时间: 2022年06月15日
  • 作者: 发展规划处

广西医科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展目标的重要起步阶段,也是学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建设国内同类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进程,根据国家与地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过去五年,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学校规划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致谋发展,克难攻坚促跨越,获批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教育教学工作开创新局面。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截止“十三五”末,全日制在校生28278人,“十二五”末增长60%,其中本科生增长64%。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新增本科专业10个,获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学项目各1个(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毕业后首次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资格五年平均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5个百分点。2016年、2017年分别荣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特等奖和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护理技能大赛特等奖,获评教育部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研究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机制得到进一步理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工作成效明显。

——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水平整体有提升。“临床医学”稳定在ESI全球排名3‰以内,新增“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批6个广西一流学科(含培育),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各1个。新增厅局级以上科研平台39个,其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五年来,获科研项目立项1364项,项目资助总经费40132万元,较“十二五”增长32.58%;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2项,增长210%。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4项。省级以上科技奖励64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发表高质量外文论文3321篇,高水平中文论文2097篇,授权专利464项。

——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截止“十三五”末,有专任教师2015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1728人,占比85.8%;高级职称专任教师1460人,占比72.5%拥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1011人,占比50.2%。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5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

——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十三五”末,共有直属附属医院5家,非直属附属医院14家。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中,第一附属医院全国排名第75名,附属肿瘤医院全国排名第10名,附属口腔医院全国排名第9名。依托高新技术设备引进,诊疗能力进一步提升,智慧医疗建设能力持续增强。直属附属医院开放床位6582张,2020门急诊量约430万人次,出院人数约23万人次,手术台数约9万台次,三四级手术约5.7万例。先后派出304名医务人员逆行出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其中4名同志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1名同志荣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获批广西特色新型智库25个。

——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深化。五年来,学校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和地区的近50所大学、医院或医疗研究机构、学术机构保持友好往来共举办41场次国际会议,面向东盟国家的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共接待国(境)外来访人员56批次209人次;办理因公出国(境)共254批次683人次;招收来自30多个国家800多名国际学生来校学习与国际医学教育联盟等组织的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成功打造中国—东盟跨境医疗合作平台、中国东盟医院合作联盟急诊专科跨境医联体、环南海—中国东盟海上医学救援联盟等多个国际医疗平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绩明显。全科医学院获批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国50个试点院系之一。20171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入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易班十佳指导老师各1人,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3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1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1个。累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约16万人次1.47亿元,为6.6万人次提供国家助学贷款服务(全区排名第三)。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广大党员干部做到“两个维护”意志更加坚决。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地落实。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学校发展新征程顺利开启,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普遍加强,高层次优秀人才加快聚集,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驻村第一书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作风建设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发展。涌现出一批“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党建品牌和先进典型。

——多校区多院区发展格局构建成效显著。玉林校区、南宁武鸣校区相继落成启用,教学秩序良好,管理运营稳定,五象校区顺利开工,学校办学空间得到拓展,办学条件极大改善。附属医院规模和直属附属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恢复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机构建制,新增挂牌武鸣临床医学院(附属武鸣医院),原代管的广西肿瘤研究所及广西肿瘤医院整建制划归为我校直属单位,新增5家非直属附属医院;附属五象新区医院一期主体工程封顶,东盟国际口腔医学院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和病房医技综合楼项目有序建设。

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对照建设一流大学的总体要求和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目前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团队、医院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和薄弱环节:适应新医科发展趋势的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够健全,高峰学科还不够突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较少,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仍然缺乏,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学校落实省部共建任务、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把握机遇

——国家“十四五”规划推动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医学教育学校附属医院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十三五”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以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并转向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实现“十四五”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到6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国家将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省部共建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省部共建是学校发展的重大机遇,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卫健委将在基础设施建设、“双一流”建设、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报等方面给予学校及附属医院政策倾斜和支持。省部共建对学校进一步增强医教协同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又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各级领导重视学校各项事业提振建设发展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来校视察调研,对学校发展成绩表示肯定和赞扬。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广西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目标纲要提出支持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各级领导对学校各项事业的高度重视,极大提振建设发展信心。

(二)应对挑战

——后疫情时代对医学教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需要重新审视。2020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亟待优化,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全科医学人才急需加快培养。后疫情时代对高等医学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时代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挑战。为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2021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公立医院发展方式要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要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要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学校附属医院在临床专科建设、医学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创新运行效能提升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多校区多院区运行格局下面临资源配置压力。随着学校“多校区多院区”发展格局的形成,事业规模和空间布局不断拓展,“双一流”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向更高层次推进,学校将承受来自办学运行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等财力支出的压力,可持续财力资源保障的困难将日益突显,各校区间、院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也阻碍着学校协调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资金筹措能力,平衡资源配置方式,为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将是学校“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挑战。

——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意识与时代发展要求还存在差距学校能够着眼形势发展要求运用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但是面对复杂问题大难题时,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担当作为方面还存在差距。解放思想不够全面导致思想相对保守,对困难和问题打不开思路,往往抓不住发展机会;改革创新不够气魄,导致一些阻碍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难以进入“深水区”;担当作为不够有力,导致许多事情落实不到位,效果不理想如何推进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创新再提速,将是学校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挑战。

(三)学校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科学合理和适度超前原则,选择一所在省属医学院校排名中位列第10名的医学院校作为比较对象,以客观评价广西医科大学发展水平。该校与广西医科大学同属西部地区独立建制医科大学,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基础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以及院系学科布局有相似之处。

该校设有21个学院(系),开设36个本科专业共有教师4500人(含临床教师3500人)拥有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一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进入ESI全球排名1%的学科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部委级科研平台6个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3所教学医院24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8个。

我校设有19个二级学院,开设30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2015人(含临床教师1046人)有青年长江学者1人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进入ESI全球排名1%的学科2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部委级科研平台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直属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4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2个。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广西医科大学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是与该校相比,在综合办学实力、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引育、直属附属医院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


第二篇 战略思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卫生与健康的重要论述和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战略部署和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贯彻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理念,构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服务区域和全国卫生健康事业能力,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十四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党的领导是加快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道路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推进学校党的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不断增强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十四五”规划组织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生命线,建立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学校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刻认识推动高质量是新时代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更加注重结构升级、内涵质量、创新驱动、技术融合,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将改革和创新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省部共建为抓手,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新活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破除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将创新思维融入各项工作领域,以新医科新理念谋划医学教育实践,大胆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二、发展愿景与定位目标

(一)发展愿景

未来一个时期,全面启动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建校100周年完成“112”战略目标,分目标如下:

第一步,到2023年,总体完成省部共建任务,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初步建成区域医学教育样板院校。

第二步,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内同类一流大学,全国综合排名进入前150名,省属医学院校排名进入前15名。

第三步,到2034年(建校100周年),全面建成国内同类一流大学,完成112”战略目标,即全国综合排名进入前100名,省属医学院校排名进入前10区内大学排名进入前2名。

(二)定位目标

“十四五”期间,努力推进“三步走”战略,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区域国际知名度高的国内同类一流大学,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立德树人成效明显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加完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果不断涌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规模有效扩大、结构有效优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和师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成效显著。新医科理念深入人心,体现“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的学科、专业、课程布局进一步显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进一步强化。全科医学人才和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快,附属医院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更加明显。

——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升。新一轮广西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优势学科“高峰”基本形成,人才聚焦效应逐步显现,学科分类发展体系更加完善。力争优势特色学科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实现突破,涌现一批国家级科技项目,评价改革持续深化,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焕发。

——多校区多院区同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多校区多院区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南宁武鸣校区和玉林校区教学、科研和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建设程度更高,五象校区基本建成,南宁校本部空间功能布局和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加突出,直属附属医院新院区项目相继投入使用,新旧院区功能布局合理、互相补充,医院规模效应有效突显。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格局进一步形成,有关配套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办学活力充分释放,办学动力有效激发。科学的教育评价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办学办院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


第三篇 建设与发展


、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坚持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要求,大力推动教师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多校区师资均衡配置,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队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坚强师资保障。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努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思想铸魂,常态化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努力实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年覆盖率100%。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突出规则立德,强化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职业规范教育。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严把入口关,强化新入职教师师德师风培训。严格师德考核评价,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将师德考核全面融入教师教学考核评价、人才引进、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绩效分配、评优评先、导师遴选等各个环节。健全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严格违规惩处。培育选树师德典型,宣传表彰先进,引领师德提升。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资源布局

通过加大招聘力度、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评价方式等举措,着力解决教师总量、学历层次、职称层级等结构性问题,满足多校区多院区办学格局、“双一流”建设对优秀教师人才的需求。实施教师结构转型升级计划,“十四五”末专任教师总量达28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65%,其中一流学科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75%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75%。实施教师国际化成长计划,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具有国(境)外访学经历教师比例提高到30%。加强新校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引进培育力度提升教学能力,提高异地办学校区教师队伍同质化水平,解决不同校区间师资力量不平衡问题。加强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保持总量满足和人员稳定,确保新办专业教学质量和良好运行。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健全临床教师遴选机制和队伍管理机制,调动临床教师教学积极性,保证临床教师总量满足教学需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集聚高端学术人才

实施国家级高端人才引育计划,出台院士和国家级优秀人才培育实施办法,依托国家和自治区人才培养重大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培育3-5名左右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培育10名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后备人员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引育计划,落实省部共建要求,建立杰出青年人才培育基金,以一流学科为重点突破领域,依托校级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引育具有潜力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以国家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前沿性创新课题为导向,在一流学科和特色优势专业中,构建优秀教学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培养体系;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打破壁垒,汇聚人才,建设自治区级以上人才创新团队。实施柔性引进杰出人才计划,加大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力度,利用两校合作、协同创新重点建设,柔性引进海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专家。“十四五”期间,新增广西高层次人才认定A-E层次相当水平人才项目人才计划人选入选者30-40人。

(四)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分类、分层次培养,将培养重心前置,加强新入职教师和讲师培养。对新入职的助教及无教学经历的教师进行新入职教师教学培训与考核、配备教学导师、进行课堂观摩、试讲考核。对讲师进行微格授课考核,对副高职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对不同职称系列不同职称职级的人员设置个性化培养要求并严格实施。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强化青年教师掌握必备教学技能,掌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手段,强化提高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及信息化教学能力。强化教学能力考核,每年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能力考核,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督导和帮扶。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五)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专业技术职务分类评审聘任机制改革,完善符合各系列人才职业特点的分类职称评审体系,不得将(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以水平和贡献为导向,定编定岗,竞聘上岗,严控职级比例,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推进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质量导向,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扭转轻教学、轻育人倾向,克服“五唯”弊病。完善薪酬制度,以国家和自治区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改革岗位薪酬和绩效分配方案,实行高层次人才年薪制,试行高层次人才津贴。持续优化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的收入分配机制。强化内部收入分配激励导向,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向扎根教学一线、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不将论文数、专利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直接挂钩,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

、培养新时代人民健康守护者

面向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人,以新医科建设带动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培养高水平复合型的新时代人民健康守护者。

(一)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构建明确目标、内容完善、保障有力、成效完善、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思政工作体系,新增自治区级“三全育人”示范院系2-3个,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进一步形成“三全育人”格局,打造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良好环境。争取获批建设自治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继续推进德医交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改革,争取获批自治区级一流课程(思政课)1门。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提升课程思政质量。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研究生课程思政100%覆盖。力争获得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8入选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每年选树20校级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落实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遴选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展示三年行动计划,每年举办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评选大赛。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革学生评价,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美育劳动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二)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以新时代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省部共建任务要求为着力点,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本为本”,积极发展本科生教育,适度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缩减调整专科生规模,稳步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到2025年,本科生达到18500,博士研究生达到800人,硕士研究生达到4900人,国际学生学历生数与国内同类院校持平,全日制在校生数达到35000人左右。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不断加大全科、儿科、精神科、妇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传染病学等紧缺专业专硕研究生培养,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专业预警和市场调研,以新医科建设引领专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布局民生急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不断满足医疗卫生行业人才需求。

(三)强化一流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积极落实教育部金专”“金课部署要求,打造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新增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力争把已获批的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3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适应后疫情时代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多样化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大纲,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动课程改革创新,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国家级、自治区级“金课”,力争获得国家级“金课”1-2门,自治区“金课”8-10门。推动高水平教材建设,强化教材选用,鼓励编写高水平教材,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特点,打造教材建设新形态。

(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

全面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优化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关于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应急课程教学,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学科相融通的教育教学改革,拓展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基地培养现代化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加强全体医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完善教学机构和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创建国家级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全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形成“互联网+教育”新形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围绕优势特色教学实践,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加大培育力度,努力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突破。稳保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生毕业后首次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在83%以上,力争在医学相关专业全国学科竞赛中再创佳绩。

(五)加快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稳步扩大研究生招生培养规模,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力度发展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多渠道拓宽紧缺专业专硕研究生招生。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进一步扩大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和硕博连读招生比例,试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模式。深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案例库建设,持续完善线上线下“双线”混合教学模式加强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完善研究生培养各项制度,构建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健全科教融合育人机制,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拓展研究生培养基地完善研究生学位授予评价条件,修订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破除“唯论文”倾向。按照“破五唯”和省部共建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导师选聘标准。建立多维度的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育人责任。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健全学术不端预防和处置机制。

(六)培育教学质量文化

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评价办学成效的首要指标,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教学质量文化。强化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做好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积极参加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和专业认证,强化评估认证结果应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积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开展在校本科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构建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闭环式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健全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与运行机制。邀请第三方机构开展各层次教育教学评价活动,加快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高水平质量保障体系。

、推动学科建设和科技进步

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广西科教振兴,面向东盟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围绕特色优势,优化学科结构,建设具有特色优势的高水平学科体系,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学科评估与评价机制,引导学科发展,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

(一)优化学科战略布局

提升优势特色,汇聚优质资源,坚持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夯实高原学科,打造高峰学科,促进学科交叉。重点推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5个一级学科优先建成高峰学科,力争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等1-2个学科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第五轮学科评估B-档或以上)。新增生物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1%将具有一定建设基础、发展势头较好的生物医学工程、护理学、生物学、公共管理等学科建设为高原学科。支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加强现有交叉学科如再生医学、转化医学等学科建设。深化学位点内涵建设,力争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护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医学技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药学、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翻译硕士、公共管理硕士)。

(二)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

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发挥顶层统筹优势,整合校内区内资源,强力推进高水平科技平台建设,通过构建人才团队,加强临床研究,推动重点实验室实现新突破,力争把广西生物靶向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国家卫生健康委地中海贫血防治重点实验室,更深入开展地中海贫血出生缺陷防控与疾病诊疗新技术创新研究,力争把广西地中海贫血防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成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开发产业关键性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力争在再生医学领域实现国家级研究中心的突破。打造区域特色高端共享平台,不断完善实验动物技术支撑平台,把中国—东盟实验动物科创中心建设成为西南及东盟最大的一流实验动物基地联合区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提升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技术能力和创新水平搭建广西重大疾病生物样本储存生物资源大数据共享平台以场发射电镜平台为的大型高端仪器共享技术平台加强基础研究与条件保障平台建设。争取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1-2个,部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科研平台15个。

(三)持续促进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求,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瞄准癌症和心脑血管、呼吸代谢性基本等发病机制基础研究,主动健康干预技术研发,再生医学、微生物组学、新型治疗等前沿技术研发,重大传染病、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广西重点地方病防治等领域,争取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以医学重大基础发展需求为导向,凝练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推动与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加强科研联合,促进复杂医学问题的多学科协同攻关,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科技突破口。支持科研人员和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帮助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重点突破地方重大疾病防、医、养一体化和生命全周期健康保健的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动成果转化。力争获得国家级重大和重点项目5-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0项以上、国家级社科项目3-4项,发表高质量论文5900篇。围绕地中海贫血、肝癌、鼻咽癌等疾病防治研究方向进行凝练提升,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奖1项。聚焦人类生命健康前沿领域,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领域国际科研合作。

(四)建设良好科研生态环境

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医学诚信教育和制度建设。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技工作者主动肩负解决区域、民族地区重大医学问题重任的高涨热情和强大动力,培育和增强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改进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制度环境。完善学校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医学伦理委员会等同行评议组织构架和运用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化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开展职务知识产权转化试点,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

四、提升区域国际影响力

围绕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借助面向东盟的区位地缘双优势,坚持对外开放办学,持续发挥国际教育特色优势,进一步深化科学研究、医疗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全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医学教育,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社会声誉。

(一)构建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进一步完善国际学生招生、培养、管理和服务。根据国际和疫情形势调整招生措施,争取“十四五”末国际学生学历生数与国内同类院校持平。提升教学和管理服务质量,完善具有面向东盟医学教育特色的,适应世界形势变化和全球疫情防控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医学国际教育,将学校建成东盟各国青年向往的医学留学目的地高校,大力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优秀医学人才。加强面向东盟国家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探索实施“丝绸之路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项目”。发挥附属医院医疗服务优势,开展非学历短期培训。持续开展语言进修非学历教育项目。进一步加强本土学生国际化,推进与国(境)外友好院校深度合作,探索多层次多样化交流项目;推动二级学院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与国(境)外院校建立联系,挖掘适合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的交流项目。

(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重点聚焦东盟国家,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人文交流方面积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全球疫情形势下“线上+线下”交流合作新形式,平稳有序开展境外高水平医学院校、国际科研机构短期交流。主办或承办中国—东盟国际口腔医学论坛等常设论坛,持续开展高层次对话交流。鼓励教师面向国际医学学术前沿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促进优势学科与境外机构学科强强联合提升学校在国际特别是东盟各国的学术声誉发挥附属医院优势,加强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援外培训项目,做实做深中国—东盟远程医学中心、中国—东盟跨境医疗合作平台建设开放合作平台,助力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共同体面向东盟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加强中国东盟公共卫生与健康大数据应用创新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筹建中国(广西)东盟卫生应急研究院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和中国—东盟地中海贫血防治国际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与东盟在区域常见病高发病防治研究方面的深度合作。

(三)建立特色鲜明的国际化教育管理体系

提升适应国际化办学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与区域国际化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二级学院为主体的国际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二级办学机构国际化工作积极性,强化以学校为主导、以学院为主体的国际化教育办学模式。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拓宽视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支撑队伍。加强制度建设,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政策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国际化办学制度,创造有利于国际化教育的良好内部环境。健全国际学生服务体系,推进多校区多院区办学格局下中外学生管理和服务趋同化,提高国际学生教育质量。建立校园国际文化活动机制,营造良好国际化办学氛围。

五、加强直属附属医院建设

立足区域,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提升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深化医院内部治理改革,为建设健康广西和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一)推动直属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

争创国家级高水平医院,发挥地中海贫血防治优势特色,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力争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在优势特色医疗技术领域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2个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强临床专科建设,形成临床重点专科群不断提升诊疗能力和水平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积极组建专科联盟,完善专科联盟规划布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共享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开展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强化科研攻关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支撑作用。推动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有机融合,强化集预防保健诊断救治康复于一体的医疗服务模式。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导向,加强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改进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二)进一步强化医教协同

贯彻落实省部共建要求,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加快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坚持以本为本扎实做好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教学,积极打造本科“金课”,激发临床教师投入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临床教学水平,推动“临床实践+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教育制度,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力争住院医师首次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保持在85%以上将附属武鸣医院建设成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提升在校与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的质量与协同,探索完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全覆盖的医学终身教育体系。合理安排资源配置,促进多院区教学质量同质化发展。

(三)加强附属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打造附属医院新布局,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加快附属医院新院区和院区扩建工程建设,加快第一附属医院五象新院区(广西应急救治中心)建设,力争2025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加快第一附属医院扩建工程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项目和第二附属医院扩建工程病房医技综合楼建设,力争2022年底逐步投入使用。加快第二附属医院扩建工程移植医学中心项目建设。加快附属肿瘤医院新院区附属五象新区医院建设,2022年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力争2025年二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新增床位2000张。加快推进附属口腔医院新院区东盟国际口腔医学院北地块主体工程安装装饰和南地块学生宿舍、体育馆建设,力争2022年投入使用,2025年医院床位达530张。加快附属武鸣医院武华院区项目建设,力争2025年完成一期工程。

六、构建稳定有序的多校区办学格局

加快校区建设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分类实施不同校区管理机制,完善符合多校区办学实际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构建稳定有序的多校区办学格局。

(一)持续加快新校区建设

加快南宁武鸣校区一期工程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后勤楼等在建单体建设,争取2022年一期工程全部竣工验收加快推动二期工程立项、设计、建设,争取2023年二期工程竣工验收,2024年完成校区整体竣工验收,可容纳学生16800人。协调玉林市人民政府,加快推进玉林校区二期剩余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全科康复综合教学楼、游泳馆及风雨操场、食堂、图书馆与大礼堂装修等,建成可容纳15000名学生的校区。加快五象校区建设,争取2024建成国际医药教育交流与研究中心(五象校区)、中国—东盟地中海贫血防治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东盟实验动物科创中心、广西卫生应急技能实训基地,可容纳在校生4000人。

(二)推动一校多区内部治理与改革

科学合理规划南宁校本部用房功能布局,调整盘活校本部用房资源,建立适应校本部功能定位、多校区运行特征、有效促进“双一流建设”的用房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各校区错位发展布局和同质化发展,以各校区功能定位为导向,建立健全适应各校区功能定位、多校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南宁武鸣校区统一领导、职能延伸、分区运作、部门协同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构建玉林校区“学校条块管理为纲、校区块状实施为目”的条块结合管理模式。开展各校区制度“废改立”工作,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优化服务,提高效能。加快构建高水平智慧图书馆,推动图书资源服务转型和多校区图书资源共建共享。高标准推进多校区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互通,扩大基础数据共建共享,减少信息孤岛,把多校区建设成为教学、生活、工作一体化管理的智慧校园。

(三)加强多校区教学同质化管理

构建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统一的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在教学制度建设、教学过程管理、课程计划运行、学生考核评价等方面坚持教学统一标准,确保多校区教学质量同质化发展。以校区功能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为导向,健全多校区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分配机制。构建多校区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保证充足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教学质量监控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新校区的工作动力和热情,从福利补贴、情感认同等方面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七、推动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

传承“厚德励志,博学弘医”校训精神,提炼医大精神、推进文化认同;组织个性化、有特色、高品质的文化活动,提升师生文化品格和文化素养;营造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形成科学健康的网络舆论;统筹推进南宁校本部、南宁武鸣、玉林、五象校区文化一体化发展。

(一)传承与弘扬校史文化    

提炼和培育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体系,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90周年校庆为契机,开展学校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深度挖掘“七迁校址、七易校名”的校史文化素材,编写校史、校志专题片排演原创校史舞台剧建设武鸣校区校史主题公园建设虚拟“校史馆”等。做好知名校友宣传,完善知名校友资料库,举办校史名人纪念系列活动,将每年校庆日定为“校友返校日”,为校友搭建平台,建立健全为校友提供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新生入校校史校情教育,发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

(二)创新与发展时代校园文化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部共建”和“双一流”建设目标,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文化。开展红色教育,弘扬革命先辈敢为人先、不畏艰难、英勇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推进文体活动,积极培育高雅艺术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品牌。抓好志愿服务,开展独具医学特色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规范评选表彰,弘扬高尚师德和神圣医德。

(三)推动多校区文化一体化发展

传承学校悠久历史文化,厚植先辈名师爱国爱校爱医情怀,将各校区打造成风格一致、体系相同的一体化发展综合文化育人平台,加强师生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推动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建设,完善新校区建筑物、校园道路、景观园林的规划命名,完善指示牌和标志牌的设计与改建。基于1+5+N”融媒体传播方案,建设广西医科大学融媒体中心,提升校园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为多校区文化一体化发展提供网络支撑。建好新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融入学校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元素,搭建大学生活动文化全新平台。加强新建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设施的文化元素装修。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创建绿色学校。


第四篇 组织与保障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一)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把方向、谋大局、促改革、抓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学校党委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十四五”规划稳固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加强统筹保障全局

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持严的总基调不动摇,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点岗位监督检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提高领导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激发广大师生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作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最大限度凝聚全校共识和力量。

(三)加强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研究

发挥学校党委讨论决定学校改革发展重大事项的作用,定期收集“十四五”规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研究报告,提交校长办公室、学校党委常委会及时研究和决策,有效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强化决策咨询信息收集,形成规划内部参考简报,为学校领导干部推进规划具体实施提供战略咨询。

二、资源和民生保障

(一)提升资金筹措和财务管理水平

借助省部共建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科学合理申请政府债券。拓宽社会筹资渠道,在新校区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方面积极创新筹资模式。加强校友会、广西医科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建设,扩大社会合作。加强校办产业管理,增强盈利能力。加强办学成本核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和预算管理机制,加强对重大财政专项统筹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优化资源布局

“多校区多院区”办学格局下,重点做好盘活公有用房资源为主的资源优化布局,科学合理优化布局新校区、南宁校本部校舍功能。新校区新院区建设方面,坚持超前谋划原则,前瞻性规划、合理布局未来学校发展所需要的教学、科研、行政、档案、宿舍、产业等方面用房需求,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统筹考虑单位需求,做好公有用房摸底合理再分配,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使用效益。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条件建设和民生保障,切实提升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师生共享学校发展成果,确保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同步增长。加快危旧房改住房改造项目和蟠龙住宅小区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教职工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推进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基础教育条件改善,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方便职工的服务机制。关心离退休职工需求,改善后勤服务。进一步完善学生公寓、职工生活区配套生活设施建设提升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品质。

三、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一)加强规划协同推进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规划衔接,形成以学校“十四五”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二级学院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切实增强总体规划综合集成、专项规划承上启下、二级学院规划落实落细的规划实施整体效能,确保规划目标衔接得当、支撑有力、互相促进。建立健全校院两级规划实施领导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层层推进的规划实施合力

)加强规划评估和督导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实行规划年度分析报告制度,重点对核心指标重点任务工作成效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分析,加强二级党组织和职能部门年终述职考评中规划执行情况考核,加强规划期中和期终评估,有效把握规划实施完成度、进度和效果等总体进展情况。将规划执行检查纳入学校层面专项督查内容,强化对规划执行过程的监督监察,强化规划执行过程控制。

)建立规划实施调整机制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及时分析学校发展环境变化情况,了解学校各项事业阶段性发展改革需要,结合规划任务执行情况,及时反思规划目标或内容是否需要调整和充实。经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统一共识,经校长办公会和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和审定后,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


附表

广西医科大学“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十三五”建设情况

“十四五”建设目标

牵头单位

备注

人才队伍

专任教师(人)

2015

2800

人事处

期末

生师比

15:1

≤15:1

人事处

期末

博士学位教师

总数(人)

1011

1797

人事处

期末

占比

50.20%

65%

人事处

期末

高级职称教师

总数(人)

1460

2074

人事处

期末

占比

72.50%

75%

人事处

期末

战略科学家、广西高层次人才认定A层次或相当水平的人才项目、人才计划人选入选者(人)

0

1

人事处            组织部

新增

国家重大人才、广西高层次人才认定B层次或相当水平的人才项目、人才计划人选入选者(人)

1

2-3

人事处            组织部

新增

国家优秀人才、广西高层次人才认定C层次或相当水平的人才项目、人才计划人选入选者(人)

3

4-6

人事处             组织部

新增

广西高层次人才认定D层次或相当水平的人才项目、人才计划人选入选者(人)

11

6-10

人事处            组织部

新增

广西高层次人才认定E层次或相当水平的人才项目、人才计划人选入选者(人)

11

15-20

人事处            组织部

新增

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团队、教学团队、人才团队等(个)

8

5-8

人事处            组织部

新增

人才培养

全日制在校生(人)

28278

35000

发展规划处

期末

本科生(人)

14009

18500

教务处

期末

专科生(人)

8595

9000

高职院

期末

博士研究生(人)

550

800

研究生院

期末

硕士研究生(人)

4201

4900

研究生院

期末

继续教育学生(人)

21700

22000

继教院

期末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个)

0

1-2

教务处

新增

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个)

0

2-3

教务处

新增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个)

1

5

教务处

新增

国家级金课(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门)

5

1-2

教务处

新增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门)

0

2

教务处

新增

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门)

0

7-8

教务处

新增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

0

1

教评中心

新增

国家级教学示范基地(个)

0

2

教务处

新增

国家级教学名师(个)

1

1

教务处

新增

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84.14%(2020年)

大于83%

教务处

每年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67.21%(2020年)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15%

公共卫生学院

每年

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87.88%(2020年)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

口腔医学院

每年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

4

3-5

教务处

新增

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项)

6

3-5

第一、二临床医学院、肿瘤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教务处

新增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项)

0

1-3

校团委

新增

学科建设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个)

2

1-3

研究生院

新增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个)

1

2

研究生院

新增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

1-2

研究生院

新增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

2

研究生院

新增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个)

1

2

发展规划处

新增

广西一流学科(个)

6(含培育)

6-7(含培育)

发展规划处

新增

第五轮学科评估

6个学科进入C+档

1-2个学科进入B-档或以上

研究生院

新增

科学研究

国家级科研平台(个)

1

1-2

科技处

新增

部级科研平台(个)

3

2

科技处

新增

省级科研平台(个)

18

15

科技处

新增

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基重大和重点项目等)(项)

4

5-6

科技处

新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446

>500

科技处

新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2

3-4

科技处

新增

高质量论文(篇)

5418

5900

科技处

新增

国家级科技奖/国家创新争先奖(项)

0

1

科技处

新增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项)

1

1

科技处

新增

广西科学技术奖(项)

59

65

科技处

新增

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项)

3

5

科技处

新增

授权发明专利(个)

86

100

科技处

新增

国际化水平

学生境外交流人数(人次)

215

215

国交处

新增

国际科研合作项目(项)

3

3

科技处

新增

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个)

2

2

科技处

新增

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场)

41

30

国交处

新增

校区建设

南宁-武鸣校区

完成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入驻学生9356人。

完成校区整体竣工验收,可容纳学生16800人。

武鸣管理办         武鸣校区建设办

期末

玉林校区

完成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入驻学生11042人。

完成二期剩余工程建设,可容纳学生15000人。

玉林校区建设办

期末

五象校区

项目开工

完成建筑面积约18.2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4000人。

五象校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期末

附属医院建设

第一附属医院五象院区

规划建设阶段

完成一期工程

第一附属医院

期末

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

完成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即±0)

竣工并投入使用

第一附属医院

期末

第二附属医院病房医技综合楼

主体工程第8层

竣工并投入使用

第二附属医院

期末

第二附属医院移植医学中心

前期工作

竣工并投入使用

第二附属医院

期末

附属五象新区医院

一期工程主体封顶

竣工并投入使用

附属肿瘤医院

期末

东盟国际口腔医学院

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内部安装和外墙装饰

竣工并投入使用

附属口腔医院

期末

附属武鸣医院武华院区

立项阶段

完成一期工程

附属武鸣医院

期末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个)

0

1-2

各直属附属医院

新增

备注:

1.“期末”指到2020/2025年末的存量值状态值

2.“新增”指五年的新增量。

3.“每年”指五年内每年的目标值。

版权: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南宁双拥路22号     邮编:530021     校办电话:0771-5352512

普通本科专科招生咨询:5359030     研究生招生咨询:5356491     成教自考招生咨询:5353900